水之断想

大漠烟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大漠烟文集最新章节!

    岁聿云暮,腊月繁霜。大寒时节,又逢寒潮肆虐。南国遇罕见之飘雪,北方遭稀有之奇寒。

    地处西北小城的我们,免不了成为这次多年难遇的寒潮的灾民。小区的供水管道被冻裂,要命的是至今找不到冻裂的地方。停水已经两天了,而且不知将停到何时?无奈之下,只得提水自救。好在几个月前全市长时间供水不足,曾自救过,所以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记得刚断水时,我们全家总动员,把凡能储水的器皿全派上用场。这其中就有八只没来得及扔掉的大矿泉水瓶子,没想到竟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两只塑料桶提水,尽管有桶盖,但长途运水,到家时水已仅剩多半桶,而且洒得满车都是。女儿在学习之余也参与了一次接水活动,发现把四只大矿泉水瓶子挤在桶盖上可以减少洒水的机会,而事实也果然如此。这个办法至少有四个好处:减少了水的损失;缩短了提水次数;节省了擦车拖地板的劳动量;提高了行车速度。我于是很感慨,感慨之余终于理解了“劳动创造了智慧,劳动创造了人”这种说法。

    然而,我随即又陷入了更深的迷惑。

    我们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这座西北小城是羲皇故里,更有八千年的文明史。一提起中华民族,人们无不用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等词来形容和修饰它的古老和伟大。它也名副其实地雄踞于世界之巅数千年。但是,为什么一到近代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国力却一落千丈,遭到了列强近百年的践踏和凌辱?难道华夏民族自有清以来就不勤劳不智慧不勇敢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华民族从来不会丢失勤劳、智慧、勇敢的优良传统。即使在清朝,我们也有康雍乾盛世雄霸地球;即使在清末,我们也有光绪中兴,北洋水师世界排名第六、亚洲排名第一的骄人国力。然而,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从此洞开;甲午海战一役,丧师失地,中华民族竟濒临亡国灭种之绝境。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超级大国历经几千年的文明却在近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呢?

    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专业学者等早已给出了答案,从不同角度的实际出发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我在这里不再赘言。但从哪个角度的实际出发,都不能回避侵略者船坚炮利这一事实。这就使我更困惑了,地球人都知道火药和指南针是我们的老祖先发明的,我们为什么就没有坚船利炮?

    有人说中国人发明火药只会制造烟花爆竹,那是无知。但火药发明的时间却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是战国,有人说是秦末,有人说是汉初,可惜均无文献记载。直到孙思邈丹经一书才见以下文字:硝石硫磺各二两加三个碳化了的皂角即可制成火药。制作方法叫“伏火法”这说明火药在唐初已得到了运用。而发明的时间,理论上应该比唐朝要早。至于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唐末、五代已经开始。

    北宋初期的开宝二年(969年)“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宋史?兵志)。这是人类首次发明的火箭制造方法,经试验效果良好。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军队就是用这种火箭和火炮等作为攻灭南唐的重要武器。北宋咸平三年至五年(1000-1002年),又有唐福和石普两人,先后献给政府以火箭、火球、铁蒺藜等新式武器。北宋政府便在首都汴京的巨大兵工厂“广备攻城作”内,专门设置火药作和火作两大车间。其中火作就是主要生产火箭、火炮、火蒺藜等火器的车间。这个车间的生产量很大,曾经在一天之内拨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两万支之多。据北宋文献记载,当时兵工厂所制造的火药有三种:一种是毒药烟球火药,一种是蒺藜火球火药,还有一种是火炮火药。这三种火药的成分虽然仍以硝、硫磺、碳为主,但已加入了桐油、黄蜡、沥青等多种药料,比原始的火药有了很大进步。北宋末年,开封城被金兵包围,宋军就使用火箭和火炮等武器来抵御。在主战派李刚担任城防期间,更是使用了一种由火药、石灰和纸管做成的“霹雳炮”击退过金兵。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浙江乐清人赵士桢制造出五支枪管的“迅雷铳”可轮流发射五发子弹。后又改进成“连铳”至万历三十年“迅雷铳”战酣连发,一口气可以打出十八发子弹。毫不夸张地说,万历年间的“迅雷铳、掣电铳”是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赵士桢发明的“火箭溜”有溜槽,射击精度高,更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所著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天启六年(1626年),那个自称二十五岁起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举全国之力统兵十三万,进攻仅有一万余人的孤城宁远,被明朝守将袁崇焕用闽人制造的重达三千斤的“红夷大炮”轰伤致死,后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瞬间化为齑粉。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叛乱,福建王耿精忠起兵响应。康亲王杰书奉命赴浙闽征讨,浙江仁和(杭州)人戴梓向杰书献出“连珠火铳”一口气能打出二十八发子弹,击中百米以外的目标。这简直就是机关枪了!其发明的“子母炮”因威力巨大,被康熙赐名为“威远大将军”

    看看欧洲人是什么时候才知道火药的(不是发明)?这个问题可以用恩格斯的一句话作答:“在十四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确切地说,德国到1331年才首次使用火药,法国是在1338年,英国是1345年,俄国更迟至1382年。那么,阿拉伯人是怎么知道火药的?毋须多言,13世纪中叶从世界霸主中国那儿学去的。

    再看我们的战船。不说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制造的三层巨型战舰,每层都是独立的单元,即使上面两层的人全部战死,最下面的动力层将士仍然毫不知情,继续朝进攻目标前进。只说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母编队。之所以叫它航母编队,是因为它是由宝船、战船、水船、马船、坐船、粮船等大小100多只船舰组成的一支特混舰队,它包括指挥船、战船、补给运输船、交通船等。和郑和一起出使的马欢所写的瀛涯胜览准确记载了宝船的有关数据:“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代一尺相当于0。311米,换算成国际单位就是宝船长138米,宽56米,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面积,这在当时不是航母是什么?还有一种船是两千料的海船。“料”是载重单位,据学者推断,两千料相当于现代的排水量为1000吨。这支无敌舰队所载人数被李约瑟确定为27800人。与其他国家相比,哥伦布航海是1492年,比郑和晚了87年。有帆船三艘,最大排水量不足250吨,水手88名。达?伽马航海是在1497年,比郑和晚92年。有船四艘,最大排水量120吨,水手160名。

    郑和航海,涉苍冥六万余里,所用指南针为水罗盘,再加“牵星过洋术”即用星星的位置来判断船只的位置。郑和下西洋,致使318个国家向大明朝贡,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亲自朝贡,死在中国的国王就有3位,分别葬在南京,德州和福州。这就是华夏文明带给世界的震撼,这就是炎黄子孙让四海宾服辉煌。

    可见,我们曾有骇人听闻的坚船,也有振聋发聩的利炮,只是所有这些,都被满清政府摒弃了,埋没了,糟蹋了

    这摒弃、埋没、糟蹋先进科技的恶果,就是那部后来由历史书写的让所有华夏子孙欲哭无泪的百年屈辱史!

    在丛林法则依然控制的人类世界里,清政府如此脑残地自断手臂,除了落后民族的愚昧狭隘和盲目自大外,其深层的根源却来自汉文化里那股逆历史发展潮流的“庄子”思想。这位才华横溢的破落贵族知识分子,给华夏文明以璀璨瑰宝的同时,也留下了他思想里虚无与拒绝高科技、复归原始的糟粕。

    看看他在庄子?外篇?天地里一个也与接水有关的故事:“子贡路过汉阴的时候,见一老丈浇菜地用的方法是挖地道通往水井,再抱着盛满水的大瓮一次次浇地。子贡见这种方法出力多见效慢,就说有这样一种用木头制作的叫槔的机械,后重前轻,往上汲水时如同在抽水一般,速度快得就像汤沸腾溢出的样子,既省力又见效快。老丈忿然作色而笑,说:‘我听我的老师说过,使用机械的人,必定有机事;有机事的人,必定有机心。胸中有了机心,就不能保全纯真朴素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不保,心神就不得安宁;心神不定,就无法体会道。不是我不知有这种工具,而是我不屑用它。’子贡满面羞愧,低头无言以对。”

    这就是庄子为了体会他所谓的“道”而要求人保全纯真朴素拒绝新生事物拒绝高新技术的理由。而清政府也就很有理由地用这种思想毫不费力地统治纯朴地近乎麻木的国民。什么坚船利炮啊,什么二十八连发啊,统统见鬼去吧!要是民间有这种东西的话,它的统治还能长久吗?可惜啊!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愚民弱民,最终的结果就是丧权辱国,置华夏民族于危亡之地。

    再看看这位穷得跟人家借米、靠打草鞋过日子、老婆死了却“鼓盆而歌”的庄子的“道”是什么?他就是把老子关于万物生成于精神性的“道”在主观上再加以膨胀。他说在这个“道”之上,还有个“无始”“无始”之上还有个“无无始”在那里无所谓有“有”和“无”(庄子?齐物论)。最后到底是什么呢?他说再往上,可以说似乎有个什么,也可以说不是个什么。到了这一步是不可言喻、不可思议,也不必讨论,这就是他说的“言之所尽,知之所至议之所止”(庄子?则阳)。

    这一通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不可知论扑面而来,确实让人如坠迷雾不分南北。但事实是,再高深莫测诡异奇绝的“道”不要说经不住坚船利炮的打击,就是缺水这样一件看似微乎其微的小事,也能轻松击溃它。试问,一个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人,这种“道”难道能比活命之水有用吗?

    这个“道”实乃误国误民之罪魁祸首!

    其实,无论哪种“道”其载体首先要有生命无虞的个体。按庄子要求人类逆历史发展之潮流而复归原始方可保全纯真朴素之本性的鬼话去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终究会淘汰只会上树摘果子吃的人类的。

    没有水,便没有人类;没有人类,便没有实践;没有实践,便没有智慧;没有智慧“道”还会化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