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隐痛漂泊

答案随着枫叶飘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答案随着枫叶飘文集最新章节!

    初次邂逅北岛,邂逅北岛的作品,是通过朦胧诗选。这本诗选据说是1980年代爱诗者的圣经,我在堂哥那儿遇见它时,每一页甚至每一丝纤维都已泛黄。翻开,回答迎面席卷,深深震撼了我。于是“借”来,珍藏近十年。

    十年之后,经朋友强力推荐,我读了北岛的散文集失败之书。对我而言,十年前刚刚接触北岛,诗坛上早就没了他的踪影,那些诗句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传来,找不到声源,也寻不着方位,缥缈无常。如今,这位无根无据浮游记忆深处的诗人,携着他唯一的行李——中文,向读者展示诗句后面的人生轨迹。

    在如果天空不死里北岛写道,看熊秉明先生的年表“正如一条线路图,和历史事件和战乱和内心骚动有关”恰巧书末附了张“北岛创作年表”也正如一条线路图,但只要你涉猎过现当代史,就能从枯燥的纪年背后,品出传主“和历史事件和战乱和内心骚动”微妙的纠结。翻阅集子时,我常常对照这张年表。年表和文章构成了一种“互涉”关系,前者勾勒脉络,像块站牌;而站与站之间的殊异景致,则由一篇篇散文呈现。

    北岛并没有直接描述他的旅程,而是先写了许多诗人,死去的、健在的,有名的、无名的,转行的、坚守的他写金斯堡,让人看到了“嚎叫”诗人特有的温情,以及深深的悲凉;他写宁静致远的盖瑞,似一片平和的森林,蕴藏无穷暖流;他写擅长经商和享受生活的杰曼,陪伴他度过那些刻骨铭心的灰暗日子;他也写曾经沧海的朋友,寓意感慨万千。这些性格迥异的诗人,像一面面侧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作者自身的影像。北岛常常躲入“暗处”不露声色,他那作为“聚焦”的影像,却隐喻了镜子们的共同点:漂泊,带着隐痛漂泊。每一面镜子都在漂泊,都在飘泊中慢慢破碎,都在用破碎的躯体映照深痛的裂痕,就像映照宿命;每一面镜子也能自成影像,煎熬无法言说的裂痕,就像煎熬宿命。对这程苦路,布莱顿布莱顿巴赫里有一句令人永难忘怀的点睛之笔:“逃跑是永恒的主题。不只是你在跑,我也在跑,每个不愿与权力认同的人都在跑。”逃跑,就是漂泊的底色。

    北岛诗人般的简洁和敏锐,让他的力度能轻易俘获你的灵魂;比喻更是贴切得教人心痒。可不知怎么,跟随北岛走完这段旅程,竟微觉沉重,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这或许和传统文化的氛围密切相关。北岛曾说他佩服金斯堡“对权力从不妥协的姿态和戏谑的态度,而后者恰恰缓和了前者的疲劳感”戏谑的态度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比较稀缺,他们似乎很难洒脱起来,而宁愿默默承担。北岛也不例外,不管走到哪里,这个骨子里的傻劲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酝酿越淳厚。实际上能深深打动我的,也正是这样的诗人;所以,我也无法例外。

    接受采访时北岛说他如今对回答那类作品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这番话令我长久感动。我也在不断设法摆脱那种从小灌进大脑的话语,很艰难,或许,也是一辈子的事。不过北岛大概会对宣告有所宽容:“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为了做一个独立的人,我们都在流血,流在心底,化作隐痛,带着它漂泊。

    夜雾依然浓重,诗人又要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