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的生活

千载悠悠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似曾相识的时光最新章节!

    毕业后,悠然和同系的师姐,一起合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房子离她上班地点不近不远,每天往返两个小时。

    能留在北京,还进入工作稳定的国有企业,悠然对此已经很满意了。这份工作是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韩教授推荐的。韩教授60多了,是系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前几年退休了学校又返聘回来。

    之前韩教授对悠然印象不深,就知道她成绩很好。后来作为她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经过几次接触,发现这个姑娘真不错。思路清晰,做事也非常认真。毕业论文从开题开始就不用费什么心,论文立意深远,结构清晰,论据详实,文字干净。之后的接触中发现她人聪明漂亮,却难得的没有聪明漂亮女生的浮躁。性格稳重,做事踏实,平常也总是很有礼貌。后来韩教授有一些小的项目,让悠然帮着做做文字编排、数据处理的工作,她也完成的很好,韩教授就更喜欢她了。

    悠然也很喜欢韩教授。教授治学严谨,对学生也和蔼可亲。她对物质要求不高,一直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里,偶尔周末在校园里,悠然能看到她笑眯眯的教她一两岁的小外孙散步,见到她总是关心的问长问短,让悠然感觉特别亲切。

    毕业前,刚好有个不错的国企来系里招人,韩教授就向对方推荐了她。

    当时去公司实习的,除了悠然,还有几个学习不错的同学。实习了几个月,悠然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都得到同事的一致称赞,再加上韩教授的推荐,悠然顺利的从实习生晋升为正式员工,从财务部的一枚小出纳开始干起。

    毕业前夕,工作定下来后,悠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得知女儿工作稳定,住的也不错,悠然爸爸总算放下心来。

    有了前期几个月的实习,悠然的工作基本不需要适应,上手很快。她所在的部门大部分员工年龄都已经在四十上下,年轻的就两三个,也都三十多了,她是部门年龄最小的。单位里的同事看她干活麻利还任劳任怨,也放手把好多工作给她。

    这放在一般小姑娘身上,可能就会觉得同事偷懒,工作都推给自己,心里不服气。但悠然和别人想的不同,她觉得自己多干点,也就多学习一些,所以对给她的工作从来没拒绝过,总是又快又好的完成,有时候连着周末两天都来单位加班,却一点怨言也没有。日子长了,单位里的同事都很喜欢她,连隔壁办公室都知道财务部有个新来的小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还聪明能干。

    有几个热情的“大姐”,打听到她没有男朋友,都积极的做起红娘,不过最终都被悠然以“现在还年轻,想先努力工作”为由拒绝了。这么一来,大家对悠然印象更好了。毕竟现在这年头,难得有这样肯吃苦不娇气的漂亮女孩儿了。年底的时候,悠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得到了最佳新员工的荣誉。工作的第四年,由于她工作能力强,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员工,破格提升为主管,薪资也涨了不少。

    这一年过年前,和她合租的师姐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回家了。她一个人住着两室的房子有点浪费,就想换套单间,出去一打听,没想到这一年里房子涨了不少。好在现在的房东很好说话,看悠然安静稳重,又把房子维持的很好,就没有涨价,算下来并不比租个相同地段的单间贵多少。而且悠然也住惯了这套房子,周边环境也熟悉,年底的时候又涨了工资,索性决定还住这套房子。

    工作近四年,悠然已经完全适应了她的“北漂”生活。每天早上还是6点半准时起床,绕着小区跑步半小时,然后回家打开电视一边“听”CCTV的英语新闻,一边做早餐。7点45分出门坐地铁。晚上下班后,如果不是太晚,她都会打开电脑跟着做瑜伽,之后洗澡,睡觉前会靠在床上看会儿书。

    周末的时候经常加班,有时候休息要么收拾屋子,然后宅在家里和佳佳上网聊天,要么偶尔和沈馨或小美约出去逛街吃饭。沈馨读了本校的研,又要开始三年的学生生活,刘一凡留在了北京,工作也还不错,两人准备扎根北京,好好奋斗一番。

    林小美本来和男朋友都在北京,是毕业时仍然在一起的幸运一对,大家也都很看好他们。没想到两个人在毕业后反而因结婚买房产生矛盾而分手。就像她自己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此踏上相亲之路,每次与她见面,悠然总能听到有趣的相亲段子。悠然看着她,总觉得小美自嘲的眼神里其实满是对现实的无奈。

    悠然的同学中已经有好几个结婚了。过年的时候回家,妈妈总是问她有没有谈恋爱,有没有人给她介绍对象。悠然爸宠女儿,倒是不想让女儿太早嫁人。每当悠然妈听到他这个“论调”的时候,总是皱着眉头对他俩说,“你懂什么啊,女儿一个人在北京闯荡,咱们也不在身边,早点结婚,有人照顾她咱们才能放心啊。再说,我跟你俩说啊,这女孩嫁人,年龄很关键的。女的过了25,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像人家男孩,不着急,30多事业有成更好找。悠然,你今年周岁都26了,可得抓紧啊。哎,你听到没有,别又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啊。”悠然想反驳两句,刚要开口,就见老爸跟她使了眼色,只好怏怏的答应。

    看见老妈进了厨房,她悄悄和老爸说,“爸,我妈现在越来越唠叨了,地位越发高了,简直就是家里的太后嘛。”

    悠然爸看一眼厨房,小声说,“你妈现在是更年期,一定要顺着她说,不然她更唠叨了。不过悠然啊,爸爸虽然觉得你没必要急着结婚,不过可以留意合适的男孩子了。多认识一些朋友也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嘛。还有,工作不要太辛苦了,别把身体累坏了。多和朋友出去玩玩。”

    “恩,知道啦。老爸,你就放心吧。”悠然将剥好的桔子递给老爸,笑眯眯的说。

    过年放假七天,走亲戚,同学聚会,陪父母,转眼就到了要离开的日子。在父母的坚持下,送她到了机场。

    登机的广播通知响起,“爸妈,我走了。你们快回去吧。”

    “没事,我和你爸也没什么事,看你进去了再走。悠然,记着妈妈跟你说的话。别光顾着工作,有好的男生就接触一下。”

    “恩,知道了,妈。”

    “你自己在外,多注意身体啊。”悠然爸将手里的行李包递给悠然。

    看着父母牵挂的脸,她突然有些想哭,忙点点头,向父母挥挥手。

    “你们回去吧,我走了。”说完,赶紧回头向登机口走去。

    飞机抵达机场后,因为节后返京人多,悠然又整整排了40分钟才打到车。到家给父母报了平安后,又是一顿收拾整理,直到晚上10点多才安顿好。

    冲了一袋奶粉,窝在沙发里慢慢的喝。回想起爸妈的叮嘱,又叹了一口气。

    她走进卧室,打开书桌左侧的抽屉,在最深处拿出几样东西。

    她先打开手中的盒子,静静的凝视着眼前漂亮的女士手表。过了一会儿,打开另一只盒子,里面端端正正的摆放着一只英雄牌钢笔。合上盖子,她拿起一张照片,端详起来。为防止照片破损,早些时候,她已经去照相馆压了塑封。照片上的少男少女,在朝阳的照耀下,是那么青春。

    就这么静静的看着这张照片,她陷入了回忆。好像过了很久,她突然从记忆中回过神来,轻轻地将几样东西放回原处。她走进卫生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其实镜子里的自己,和照片上的自己在容貌上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发型从之前的“清汤挂面”变成了现在的“梨花头。”可是总觉得有哪里不一样了,也许是眼神再也没有高中时候的那股朝气了吧。她深深的叹了口气。

    过完年上班,大家上班都无精打采的,她也一样。上了两三天,才找回工作的状态。这一天,正好是情人节。从早上开始,就陆续有快递哥送鲜花过来。悠然所在的财务部,女同事们都结婚了,大多都收到了礼物,要么就是早已约好和爱人共进晚餐,看电影之类,就连快退休的张大姐,还收到了老公的鲜花。

    “哎,我说张大姐,没看出来,您老公还挺浪漫的。”有同事打趣道。

    “哎呀,这是我闺女昨天跟她爸说的得送礼物,要不就他,哪里能想起我呢。”张大姐虽然嘴上这么说,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大家说说笑笑,办公室里气氛一片大好,悠然也在旁边微笑着听大家说话。可部门唯独她一人单身,此时的笑容,落在大家眼里,总有那么点孤单和凄凉的味道。

    “小叶啊,你要抓紧啦。你年龄也不小了,应该赶紧谈恋爱了。女孩子年龄大了就不好找了,还是趁着年轻抓点紧。”张大姐一副过来人的模样,语重心长的说道。旁边的同事也随声附和。悠然没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坐在她对桌,平时和她关系不错的杨丽丽在□□上说,“我老公出差了,今天我也一个人。晚上一起大餐去吧,我请客。”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杨丽丽的邀约,让她心里挺感激的。在这样的日子里,她也不想一个人度过。

    她回复了一个笑脸,“好啊,期待快点下班,好好大餐一顿。”

    “恩。对了,我帮你留意着,有合适的就介绍给你,好吗?”隔了一会儿,悠然看见对方的回复。

    在众多“关心”她的人里,有好奇的、敷衍的,也有真正关心她的。对于那些只抱着好奇或敷衍态度的,她总是淡淡的一笑而过。对于真正关心她的,她总是心存感激。虽然她们并不理解自己,但是这份好意,她觉得温暖。

    “恩。好的,谢谢丽丽姐。”

    下班后,两人去公司附近新开的火锅店。幸好杨丽丽提前订了位子,她们到的时候店门口已经排了很多人。

    饱餐了一顿,两人一起走向地铁。街上到处可见并肩而走的情侣和卖花的小贩。杨丽丽拉着悠然,笑着说,“都是情侣哎,估计别人看咱俩,还以为是一对呢。”

    悠然闻言,也笑了起来。

    “悠然,祝你明年情人节能正式脱单,找到一个好男人,陪你一起过。”

    她听后,心中泛起一阵感动,回以一个真诚的笑容,“谢谢你,丽丽姐。”杨丽丽笑着摇摇头,和她作别。

    看时间还早,她并不想回家。索性做了几站地铁,来到繁华的商业街。

    她慢慢的随着人流走着,街上人山人海,喧闹声不绝于耳。可是她的心情却与周遭的环境完全相反。她想起年少时看过的一部电视剧,里面的一句台词:“我们不断的从孤独走出,投入人群,却无助的发现,寂寞仍在身后,它从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