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清明节

冬之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冬之蝉文集最新章节!

    感受亲情

    小长假很难得,我享受我快乐!

    春节从婆家过年回来,路过父母家,只吃了顿饭,就匆忙道别。父母总在电话里遗憾地说:你平时太忙太累了,过年也没在家住一晚,有时间就回来歇歇。于是,2号中午也不让正在值班地老公送我了,自己一个人坐上了长途车,下午就到了父母家。母亲早已把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准备好了,我坐下就狼吞虎咽起来——

    有清炒豌豆米,清炒莴笋片,干煸刁子鱼,干煸小泥鳅,粉蒸肉,蒸茼蒿,卤鸭脖,卤牛肉,油炸花生米,土鸡炖阴米(这是最好的滋阴养颜补品,母亲知道我和大妹要回家,特地为我们准备的),还配上了母亲亲手腌制的雪里红和鲜香炸菜总之,是满满一桌子我爱吃的菜。每一道菜,都盛满浓浓地父爱和母爱!我可以想见,父母一定从昨天就开始准备了;而且一定,晚上兴奋地没睡好。

    晚上,嫂子请吃西餐。摇曳地灯光,流水般的轻音乐,加上孩子们叮咚作响地刀叉声,很是悦耳动听,也颇有几分浪漫。之后,老兄请做腰浴和洗脚,给我推油的小姑娘,动作熟练而且柔韧适度,很是舒服。临了老大还给我们每个妹妹给准备了三分家乡的特产——牛肉酱,豆豉和腐乳。老兄向来懂亲情,重孝悌,真是我们的好老大,好表率。

    回到家,母亲已替我们把洗漱用具准备好,所有的洗口缸子都贴着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所有的洗澡盆都是每套三个,全用大塑料袋封着。打开塑料袋,盘底也都写的是我们姊妹的名字,这样既卫生,又好区分。其实,我们一年回不了几次家,母亲总是这么精心的为我们准备着一切生活用品。省得我们带来带去的累。

    洗漱完,一家人坐着聊天,母亲居然拿出一堆衣服,跟我和妹妹一一交待。这几件是父亲百年后的寿衣,那几件是她自己百年后的寿衣,而且还讲了该怎么穿,穿多少层,穿哪双鞋,戴哪顶帽。说的我和妹妹毛骨悚然,但我们都装着若无其事的哈哈大笑。都说:您和大大(对父亲的称呼)至少还有十年活。可母亲说该交待的一定要交待,我们心里都好难受,好伤感。母亲这是第一次给我们慎重的交待后事,让我们觉得非常突然。其实父母身体都硬朗,能吃能睡,心情又好,活过八十没问题。可因为做过直肠癌切除手术,母亲怕万一,所以提前交待。

    晚上,钻进被窝,被子床单全有太阳的香味,当然更有父母的体味。想想他们要把五张床,一张一张铺好,所有的棉絮都一床一床从阁楼上拿下来,再套上被套,要花多长时间啊。父亲已经76了,母亲也72了,他们明显体力不足,行动不不便,可为了儿女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躺在柔软舒适的床上,我感动的想哭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想起床。听见父母在客厅、厨房来后忙碌,知道是在为我们做早点。母亲不停的小声提醒父亲:轻点,轻点,孩子们好不容易回来一次,让他们多睡会,别吵醒了他们。其实,我们兄妹,老大已块五十,老幺也块四十了,可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

    返回时,年过古稀的父母,非要送我到车站不可,而且,一定要车开了才离开。

    回到父母身边就是幸福,这就是父母常要我回来歇几天的原因。不用做饭,不用洗衣,不用看领导的脸色,不用承担做妻子、母亲的重担,只用享受父母无尽的爱。

    感念乡亲

    从父母所在的县城出发,驱车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我们儿时的乐园——老家。

    老家的房子,由于近二十年无人居住,也没有刻意整修(中途只有一次,母亲让亲戚把房顶上的瓦重铺了一下),早已破烂不堪,后门和堂屋的很多家具也被人偷了去,昔日的四合院风采荡然无存(它留下我们多少儿时的记忆),看着不免让人伤感。

    孕育了近五百个大中专生,其中还有十几个清华、北大生、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生的村办小学、初中,早已不见踪影,学校的旧址上竖起了一栋栋两层小楼。我站在那里百感交集。时光仿佛倒流,我儿时和小伙伴在小操场里踢毽子,跳田字,抓石子,躲猫猫,排舞蹈,练合唱的情景都一一浮现在眼前,一切的记忆都是多么美好。

    正好碰到了以前文艺队的一个大哥,说起了往事,都感慨良多。想起当年给我们文艺队做合影背景的小街,特想去瞧一眼,一个本家弟媳给我们带了路。到了目的地,放眼望去,揭了顶的土坯房,东倒西歪,摇摇欲坠;荒芜人烟的小街道填满石子土块,长满不知名的野草,一片荒凉。断瓦残垣的老街,在阳光下静默着。

    到一个本家兄弟的超市买了香、纸、鲜花,冥币、鞭炮,就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上坟。路上碰到了奶奶的邻居陈阿姨,我和妹妹听说他的儿子财大毕业,也在省城上班,但混的不如意,都主动把号码给了陈阿姨,让她一定交待他儿子有事就找我们。

    说起陈阿姨,还有段心酸的故事。陈阿姨是奶奶的邻居,不到18岁就被人从四川卖我这里,给比他大十几岁的方叔叔做了媳妇,结婚后三十多年一直没有回家,前两年儿子上了大学,才回家寻亲,听说早已物是人非,娘家人对她已陌生,他只好又回来了。

    记得当年陈阿姨,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谁从她门口过都要多看几眼,可他老公性格古怪,见人就骂,那些有歹意的人也就断了念想。还有人到处托人,要陈阿姨也介绍个四川妹子给他们做媳妇,可陈阿姨人老实,这事当然办不了。30年前,不仅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法律不健全,人也愚昧。买来的媳妇,大家也都觉得理应如此,陈阿姨甚至从来都没有过反抗或逃跑的想法。我和妹妹一直觉得陈阿姨冤,她那么年轻漂亮,干吗要给傻傻的方叔当老婆呢。再加上,方叔的母亲杨奶奶人又厉害,陈阿姨真是可怜。好不容易厉害的杨奶奶去世了,却又祸不单行,方叔叔不久也驾鹤西去。留下陈阿姨,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陈阿姨的大儿子,本来很争气,考上财大已经相当不错。谁能想到,二儿子长到一定年纪自闭症越来越明显。小女儿过了二十就嫁人了。留下陈阿姨和二儿子艰难度日。在城里工作的大儿子,微薄的收入还要接济母亲和弟弟,过三十了,还没有成家。听说生活的很不如意。回忆起小时候,杨奶奶对我们的照顾,我们觉得一定要尽力帮帮陈阿姨他们。亲不亲,故乡人,何况是邻居呢。

    和陈阿姨告别,就去祭奠过世的祖宗们。我们虔诚的焚烧完所有的祭品,给他们磕头,许愿,然后返回村委会。

    一个高中的师兄和本家的兄弟,还有同学的妹妹都在村里负点责,所以,我们还在祖宗的坟头行礼时,他们就给大哥打了电话,说是一定要留我们吃中饭。等我们到了村委会一看,他们的款待果真盛情:刺猬炖袖珍莴苣,干煎野生鲫鱼,红烧野生黄鳝,野葱炒土鸡蛋,土猪肉炒地皮菜,农家油菜苔,既美味又有农家特色。其实,回家祭祖的人很多,能受到村干部款待的也就我们兄妹三人。原因很简单,老兄为人低调诚恳,对一切到城里办事的乡亲他都热情招待。每回回老家,他是逢人就问候,见人就递烟。尤其对那些曾经为难过我们的长辈,格外尊重。我们曾是黑五类的子弟,在家乡曾受到过无数的歧视和不公,但我们懂得以德报怨。从心底里真心感谢那些让我们兄弟姊妹发愤图强的人们,把他们当我们最大的恩人。

    后来,又碰到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曾让我们全家饱受贫困和屈辱,但我们没有恨,没有怨,恭敬对他问寒问暖,诚恳地跟他聊着家常。虽然,过后,眼睛酸酸的,但心里很坦然。

    享受风景

    很久以前就会唱日本歌曲北国之春,唯有这次对“城里不知季节已变化”这句歌词,感受最深。半个月前,还穿着棉袄、棉裤,戴着绒帽。可清明假一出城,仿佛一夜间春天就来了,而且瞬间进入了夏季。明媚的阳光,温暖的春风,来往如织的踏青的人们,尤其是怒放的五颜六色的各种花儿。啊,真美!

    中途也有不协调的风景,在jm长途汽车站,九点半排队买了十一点的车,十二点才出发。尤其是从tm来的长途车,不按规矩出牌。司机不按车票上的座位号指挥乘客对号入座,居然是谁抢到座位该谁座。老弱病残的,买了票,抢不到座位只得站着或下车等下一班。气得我找司机说理,司机竟然说:“谁让你抢不到座位的呢,你有本事让谁起来呀。”等下一班车来了,我也野兽般挤上去坐上了自己的六号位,可看到身边的古稀老人站着,我那心就跟刀割一样难受,因为我父母也过七十了。好在老人看人多车少,最后觉得不走了,我才安心的坐稳了。

    好容易上了车,以为可以马上启程了。哪知贪心的司机看到那么多人走不了,又动起了心思,说是怕别的运输公司把这些人拉走了,他们公司有两辆车正在往这里赶,很快就到。我们只好忍气吞声有傻等了半小时,等所有旅客都上了他们公司的三两车,才一起出发。

    车跑得飞快,沿途风景更是宜人。一望无际的金黄的油菜花,整齐划一的崭新的移民村,耀人双眼的满山的桃花林,像绿毯一样连绵到天边的小麦地,还有粉的腊梅,白的梨花,紫的豌豆花,让人眼花缭乱。种花的芳香从车窗里飘进来,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坐车的烦恼,很快一扫而光。

    路过一个个村庄,有看到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奔跑觅食的;有看到小牛拱着老母牛的肚子找奶吃的,有看到成群的小山羊,在上坡上安详的啃草的;有看到农民在地里幸福的耕作的,觉得一切都那么蓬勃向上,充满生机。一车的旅客也都点头微笑着,幸福和快乐溢满每个人的脸(这一路的好风景,我全用手机拍了下来,放在博客相册里,共大家欣赏)。

    这样的时候,我才感到不开私家车出行是绝对正确的,才觉得自己是真正幸福着。这么好的风景,与一车的人共同享受,多好啊。“独乐乐,与民乐乐”当然是后着更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