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什么命运信仰与追求

刀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刀哥文集最新章节!

    一

    “用一个比喻来说,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根火柴,是来自父母和祖先的原意识把这根火柴点亮,随后这根火柴是否能够熊熊燃烧、晦明不定、或是早早熄灭,取决于周围的环境也就是它的‘命运’”(摘自第五章)

    在不平等社会里,每个人的出生环境,就是他的命运——出生环境决定了个体人生存环境、经济条件和教育背景的优劣,从而造成个体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较大的区别。

    排除命运的干扰,个体人迈向成功人生的要诀主要有两点:一是自我控制能力、二是客观的待人接物态度。前者决定了个体人可以坚强而有毅力地朝着既定目标去努力;后者则会使个体人看到人和事物的本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两个要诀,都是属于德育的范畴,是个体人的一种情商。而培养个体人的情商,与家庭的经济条件基本无关。明白了这一点的话,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沿着这个方向去教育孩子。

    智育的培养则与经济条件有关系。因此,一个有着良好教育体制的社会,应该提供足够广泛的免费的社会义务教育,去消除个体人因出生环境而造成的受教育的不平等。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命运对人生的影响其实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烈。除非,作为个体人的父母,没有一种理念(甚至于找不到一们合适的理论)去教育自己的小孩,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对于年轻的朋友来说,就算你真正出生在一个条件很差的家庭,也不要紧,如果你有信念,那么一切都可以得到改变。

    二

    在以往的人生哲学体系中,有很多先哲都提出了人生就是“被抛”的观点。确实如此,新生儿的诞生,就像是一个神祗把它往人类社会中抛过去,被抛到了怎样的一个家庭,那完全是这个婴儿的运气了。

    我们先撇开命运对你的影响不谈,先来看看个体人的命运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可以用公式来概括命运:

    个体人命运=原意识+生存环境和条件+随机性

    命运有两个特点值得被重视:1、命运不可被能完全预知;2、命运不可能完全被控。这两个特点都是由命运的随机性所决定的。”(摘自第一章)

    从命运的两个特征我们可以知道:命运既不可预知也不可被控制。这两点意味着,我们根本就不用去理会命运,因为那是一种无用的行为,就像杞人忧天一样。有句古话也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就是指代命运,是指事情成功的概率性。这句话出自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口中,意思是说,我们该努力的都努力地策划过了,如果真的不能成功,那也只能认了。

    因此,基于命运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人生的主旨并不在于你做成了什么,而在于你是否有努力地去做过。如果你不这样想,那么你就有可能陷入抱怨人生、埋怨命运的一种情结,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可能影响你下一阶段的积极行动。

    三

    抛开了命运的干扰,人生一下子就简单了许多,我们就可以接下来探讨人类的痛苦和人生的幸福。

    个体人作为一个本来应该完全独立自由的动物,却要受控于人类社会的种种制约,这就是个体人的痛苦的根源。人类无穷的欲望源自于原意识的“无限的自我”永不会停歇。马斯诺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排成一个金字塔形(参见图8-6)。最底层的需求是生存的需求,接下来是安全的需求,安全的含义是指对“生存环境和条件的一个保障”是比生存需求高一级别的。再接下来,马斯诺认为就是个体人对社交和爱的需求,用原意识的观点来说就是“群体意识”的作用,是为了摆脱孤独想要融入集体的一种欲望。接下来,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求,或者说是对自身权威和尊严的需求,其实这还是群体意识之中的领袖意识的作用(见第四章)。最后,马斯诺觉得个体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是个体人对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和实践。

    整个马斯诺的理论,若从原意识观点出发来看,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出自于生存意识;社交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出自于繁殖意识和群体意识;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主要是人类显意识的范畴。

    一般的社会道德都会教育和引导个体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追求自己的信仰、实现自己的理想。

    那么信仰和理想究竟是什么呢?

    马斯诺提出,个体人个层次的需求之所以被排列成为金字塔形,是因为这些需求是被逐渐提出的:在生存和安全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下,社交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就不会被迫切地提出;同样,在前面的需求层次没有被达成的情况下,个体人也不会太多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前两个层次被马斯诺认为是“必须拥有”(having),而后面两个层次是“需要去做”(doing),最后的自我实现则是“希望能成为”(being),是理想和信仰。

    所以,信仰就是个体人对自己人生最高价值的一种期望,是个体人生存的意义和行为的原则。显然,信仰的形成是显意识的作用结果,是社会道德对个体人显意识的植入。因此,如果说显意识是人的“灵魂”那么信仰则是这个“灵魂”的价值所在。

    理想与信仰的不同在于,理想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信仰则是人的生存意义和行为原则。人可以没有信仰而拥有理想、也可以追求理想却不一定实现它。但是对于信仰,个体人是必须身体力行的,否则,那就不能被称之为信仰。

    信仰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给了个体人一个生活目标,若没有这个目标或者这个目标不够坚定和清晰,个体人会经常感到彷徨,他们会经常地怀疑自己的人生、怀疑自己所处的环境、怀疑其他人的行为目的,总体来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甚至到最后,也是带着这样的一种疑惑而离去。

    其次,信仰是个体人对某种道德力量的坚实认可。在没有这种道德和信仰的约束下,个体人会被许多欲望所支配,而欲望是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因此,个体人很可能会迷失在物质欲望的狂流之中而不能自拔。直到某一天幡然醒悟,才发现原来人生本来可以过得更简单而更快乐。所以,信仰其实也是一种良性的人生价值观。

    最后,信仰能够带给人更多的精神享受。这种享受是一种释怀或者是一种平静,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具有共同信仰的人们在一起,就可以找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个体人坚持自己的信仰,他会看淡许多得失、会对许多原本应该痛苦或者悲哀的事物觉得坦然。那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划定了一条界线,这条界线使他的欲念不再起伏波动、不再永无止境。

    所以,信仰其实就是一种坚定的、良性的人生观。

    毋庸置疑,信仰是必须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信仰是在生存、安全、社交、爱和尊重都已经得以基本实现、或者正在实现的状况下形成的。不过也有较早成型的信仰,比如宗教式的、家族教育式的信仰,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便得到了很好的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道德得以植入个体人显意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信仰教育有几个主要特点:

    1、信仰应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免陷于空泛而不可执行;

    2、在青少年时期应基本成型;

    3、具有相对的普遍性或一致性,使社会具有凝聚力。

    因此,如果说显意识是人的“灵魂”那么信仰就是人类灵魂的核心价值。否则,人的灵魂将会受到物欲的控制,将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

    用一句话来说,人生要过得快乐而且满足,就需要一种悟性,这种悟性会让你获得对人生的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你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是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对于信仰,任何一门宗教哲学都有它独到的看法。佛家讲究众生平等、人生有轮回而且今生前世因果相接,佛家人生的信仰首先在于行善积德,然后是普渡众生。基督教则认为人类具有原罪,人生就是赎罪的过程,个体人要信仰上帝和基督教义,追求博爱、平等、自由和正义,赎罪经过审判后就可以上天堂,否则将坠入地狱受苦难。儒家本来是以仁爱和礼教为信仰,但是后来沦为了统治者的工具之后,就成了奴役人民愚忠于地主阶级的一种文化工具,总体来说它的主张非常现实,那就是王道至上,有才之人唯求出将入相、平定四方以求大同;对平民百姓则推崇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等传统理念,给予了民众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信仰。道家则是一门浪漫的宗教哲学,它崇尚看破人生一切欲望、脱离尘世、悟“道”(源自自然界的真理)修仙,主张清静无为的修身养性方法,它的人生目标就延年益寿甚至肉身成仙、获得一生平淡从容的快乐。

    包括类似的宗教哲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强调“奉献”奉献其实是一种特别的信仰或者人生追求,它以人的社会属性为人生目标。追求奉献的人,因为满足了人类社会的要求、摒弃了人类动物性的一面,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尊敬和自我满足——奉献损失的是物质资源或者行动,但得到的是人生快乐,因此可以使人真正在精神层面实现完全的快乐和幸福。尽管如此,也尽管社会文化(包括许多宗教哲学)都把奉献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来引导个体人,但是能够理解并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因为物欲是人类的天性,很不容易摆脱。

    四

    人活在世界上,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是为什么而活着,二是怎么样去活着。那么,若是领略了本书的意图,不管你做不做得到,起码你可以看出,人生幸福并不见得一定要通过物欲的不断满足来实现。

    我们出生伊始,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被决定。所以并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概念,因为,我们一出世便已经“存在”于现实的环境之中了。所以,首先是我们的存在,然后才到我们所需要的理由和方法。换句话来说,我,因我们而存在——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工作直到我们的社会、直到整个世界所以,我们首先要维持我们的存在,也就是维持我们的家庭、亲情、朋友、工作环境以至于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其次,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我也必须为我自己而活,那就是我的自由、我的个性。所以,一个人归根结底,还是得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这就是我们该“怎么样活着”

    因此,我们为自己和我们的生存环境而活着,我们应该在独立自由和社会、自然条件之间找到平衡。这就初步地回答了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

    具体来说,在明白了生命、人生、人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找到我们的人生方向,那就是我们的信仰。有了信仰之后,我们还应该努力地去实践它,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命运,对我们来说,其实不过是人生追求主旋律中的一些小插曲罢了。

    无论是从马斯诺的需求理论,还是从“快乐”、“幸福”的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生最终极的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来自于人生目标的实现。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还在于你精神上的修为,在于你的悟性,在于你的“心”——心灵通透了,你的人生就会充满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