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空皆无

丁东亚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丁东亚文集最新章节!

    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我想其实不然。

    不妨来想,心若已空,何色可说,反之,色既已空,又何言色。对人而言,现如今对佛语的谬解,不可说不是一种悲事,悲从何来?也许只有他们自身知道了。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宗教信仰其实早已成为了一种虚存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作为了一种高雅的名词存在而已。当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着为宗教信仰可以肝脑涂地的时候,其实,他们心中已经空空如也了,这是虚空,而并非是他们思想的空灵。他们为何要信仰宗教呢?原由也许仅是出于一种敬畏罢了。他们已忘记了宗教的文化,历史,渊源及其存在的意义。有人说,忘却意味着背叛,大概也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认为那些并非真心信仰宗教的人,在产生信仰的念头时,或许早已在内心背叛了一切了,这包括他们的良知,包含他们的道义。这,又不能不说不是天大的悲哀。

    登山观寺拜神,如今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在人们心中,似乎登山是为了锻炼身体,饱眼自然或站在高处一观瑰丽风光,观寺呢,则是为了欣赏一下残存的历史悠久文化,而对于拜神一事我就说不明白了。为何要给那些雕塑拜祭烧香呢?我一直认为人是奇怪的物种,有时候会做些连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来。当我在苏州爬上灵岩山寺,对着大雄殿的神佛像一一跪拜之后,我心中莫名的一阵空虚,我惊讶于我的行为方式。走出殿,看着那些衣着粗衣,身体消瘦,脑袋光光的和尚,我突然想问他们:你们真的已看破红尘,达到空色皆无了吗?非也吗?你们真的对尘世一切都了无牵挂,无欲无念了吗?非也吗?那么你们在七情六欲的谢绝里是否已经看穿人性之本了呢?也是非也了吧。至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我想也是苛求你们了吧。

    我看着他们终究没有问出口,我怕我的冒昧会把那些远离尘世的人群惊住,我心怀疑惑,也许是我太过困顿了。等到太阳西下,我便匆匆下了山,原来计划好要在山庙内吃一顿素斋,住一休寺院的想法也不得不搁下了。在下山途中,我的心又一下子被填的满满的,仿佛突然解脱了一般的轻松了。那时,我突然明白自己这样一个凡夫俗子,欲情未断的平常人,是做不了下半生清休的,至此,又不得不对那些吃斋念佛的和尚师傅们敬佩起来。可是那些有关他们是否已达到了空色合一的问题,仍在我脑中盘旋着,挥之不去。于是不禁又烦恼起来。

    人间万物,不解的事多矣,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洒脱一些不是更好吗。想此脚步不由又轻松起来。

    事实上,在我看来,心无杂念,一切皆空,只是人们期望的一种境界罢了,当年达摩祖师在山洞中静修时,是否达到了这种超然的境界了呢?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了。当然,这种境界也不无人达到,前人未能,不是还有后人吗,对此我们也不好妄下断言。不过对于宗教信仰,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千万不可以功利而为。所谓信则灵,不信则无,这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的。而恰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富家人,假借还愿之口,向寺院或教堂捐赠一些钱财物件,以此达到宣扬自己乐善好施的名誉的目的,这种勾当,不过是一种自欺,而这种事情,从古至今又比比皆是。至于那些接受施舍的僧人,又知道些什么呢?他们长久处在深山,不闻人间时事,对于他们,衣足饭饱就已足够,至于施舍的来源,他们没有心思去追究和拒绝。也许他们的心在这个时候已空极了,不过是对善恶不分的空,至于色,在这里则成为了他们对他人施舍的欲望。这空非真空,色亦非真色的事实面前,我们又怎样为之辩解呢。或许空色彼此再也无法彼此相融了吧。

    所以我说,万物皆在变,存在的并非都是真理,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而对于进化,我想,人们心中的那些善和爱,求知和奉献的精神,至少不要进化的太快。否则,一旦消耗殆尽,人类也许就要在无法想象的精神世界的空望里泅渡了,这样的后果怎可设想呢。当然,如果向好处进化,那便再好不过。

    人活在这世上,无论是万念俱灰,还是心若止水,无论绝望沉沦,还是目无尘圜,都不可说,一切皆无了。只要达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境界,我想也是作为和尚的最大荣耀了。然而,在这滚滚红尘中,谁又真的有此只到门外,未入门内的彻悟呢。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呢?真真切切活一场,我想也不枉此生来此一遭了。

    至于空色皆无的境界,我们不求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