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如山

淡然若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淡然若水文集最新章节!

      今天是父亲的71岁大寿。按照农村老家“男逢单”的说法应该给父亲办寿。他早就一再告诫我们,不要为他浪费钱财。可我们做儿女的想,父亲为儿女的长大成人劳苦奔波,劳作一生,如今我们都成了体体面面的人,应该报答养育之恩。于是不顾他的反对,热热闹闹地为他操办寿宴。当我们兄弟姐妹轮流着重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句很古老却又令老人们很受用的话为他祝寿时,我看见父亲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父亲的泪,让我思潮起伏,想起了很多很多的往事。

    父亲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功绩。他只是一位跟黑土地有着血缘关系的庄稼汉,是一位对生活十分虔诚的农民。可在我心目中,父亲就是家乡的那座巍峨的高山,一如既往地耸立着,为儿女遮风挡雨,过去,现在,将来

    父亲只上过一年的私塾,原因是受不了严厉的纪律。但是,父亲却不是文盲,凭着顽强的毅力,不仅读了许多古书,还写得一手好字,在地方上也算得上一位“有文化”的人。家里姊妹多,父亲的精力毕竟有限,他也不太管我们,但他一向对我要求很严格,做事向来不允许有任何差错。记得我11岁那一年,父亲吩咐我去种包谷,他说一窝只能放三至四粒种子,多了会影响包谷的长势和产量。可我不听他的话,每窝偏偏多放了几粒。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盛怒之下命令我把多余的种子全部捡回来。我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完成这项工作。此后,我再也不敢把父亲的话当作耳边风,久而久之,竟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我现在才发现,这种习惯使我在工作和事业中受益非浅。父亲又不允许我们睡懒觉,他说“早起三朝,可当一工”即使没事的日子,天刚亮,他也会把你从梦中叫醒。有了工作后,人变得懒了,每每回到家,总想多睡一会。这个时候,父亲似乎不再好意思直接叫我起床,便把他那半导体开到最大音量放在堂屋中央,这样,你想贪睡也不能了,只好起床。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最崇拜的人应该是曾国藩,他一生行事说话,很多时候都颇受曾国藩的影响。他最喜爱的书是曾国藩家书。书是线装的,字是竖排的老式格式。因时年的久远,书页发黄了,但是父亲却十分爱惜。在“文革”时期,保存这样的书是十分危险的,父亲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保存了下来。我还记得十多岁时,冬日的夜里,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兄弟几个围坐在火炉边,父亲给我们读曾国藩家书时的情景。他读得十分投入,神色甚是敬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不管我们是否听得懂。只要发现我们注意力不集中,轻则遭训斥,重则挨耳光。在他看来,读圣贤之书要专心致志,否则就是不敬。虽然我们不知所云,但慑于父亲的威严,也装着十分认真的样子在听。当然,我还是记住了一句对我的一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话,就是“读书方为明理之君子”因此,从那时起,我就把读书、做明理之人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时至今日,也丝毫不敢放弃读书。成家后,父亲把这本曾国藩家书当作礼物送给了我,并嘱咐我一定要抽时间认真读读。在他看来,几弟兄中,我算是个准文化人,唯有我才能领略曾国藩家书中的要义。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重,我用心地读了一遍曾国藩家书,读过之后才发现当年父亲那么喜爱这本书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曾国藩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姑且留给世人评说,但他家书中的治家理论,应该在我国家教理论史上独树一帜,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来说借鉴意义仍十分明显。我个人认为,在家庭教育方法迷失、道德水准贬值的今天,曾国藩家书无疑是一剂医治的良药。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因而他十分重视治家之法,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在他生死未卜之际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体现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懦雅的一面,确是十分难得。并且他的家书明白流畅,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读他的家书,就象是听一位长者不厌其烦的教诲,如坐春风,使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读完以后,我曾写了一篇题为曾国藩的治家之法的文章,发表在家庭指南报上,父亲看了十分高兴,他觉得把这本书留给我真的没错。

    父亲的意志很坚强。年轻时曾是病魔缠身,有时候我们整夜整夜都无法入睡,在跟他熬药、守着他。谁会想到,改革开放后,父亲继承湖南老家人的衣钵,做起了小生意。常年在外奔波,病魔竟也同时离他而去,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正确性。六十多岁的时候,为了不影响身体,竟把喝了几十的酒和抽了几十年的烟这两大嗜好硬是给戒掉了,让人不由得不心生敬佩。父亲的朋友不多,但用父亲的话说,个个都是“替得生死”的兄弟,他时常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时穷节乃见”的古训教育我,受他的教导和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择友慎之又慎,来往的都是些坦诚布公直言相向的正人君子。

    在姊妹中,父亲是最器重我的,但他把没能送我上大学作为一生最大的憾事。因为在初中时,我的成绩很优秀,班主任和几位老师都希望我上高中然后考大学,可父亲迫于家庭经济的窘迫,没有同意,为我选择了能够早就业的师范学校。虽然他后来后悔了,但我没有怪他,我深深理解父亲的艰难。因为在当时,我们姊妹多,能把我送上师范学校已十分不容易。参加工作后,为了给父亲的心以一丝的慰藉,我参加了自学考试获得了专科文凭后,接着又读了本科。靠个人的奋斗成了实实在在的大学生,也成了父亲向家乡人炫耀的骄傲。

    现在想起来有些可笑,年少的时候,当我在外面读书被人嘲笑为乡下人的时候,我曾在心里埋怨过祖父和父亲,天下之大,为什么偏偏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落脚,偏僻、闭塞、落后,离现代文明是那样的遥远。因为这里并不是我们本来的家。听父亲说,他曾在一个县城安了家,并且还谋到一份会计的工作,只因被人算计,房子也被别人强行低价卖了,无家可归之际才回到乡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读了一些书、出过几次门、经历过一些事,特别是为人父之后,才开始明白一些道理,我不禁为自己年轻时的这份虚荣心感到愧疚。在那荒唐的年代里,有时能保得住性命、能生存下来,就是万幸了,哪里还能有更多的选择和奢望。相反,现在我不得不在心底由衷地敬佩我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不怨天尤人,心态平和地休养生息,与世无争,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伟大。这不正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么?

    回忆走过来的路,我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不慕荣华,不求富贵,不欺世媚俗,正直做人,勤勉做事。而这一切,均是与父亲对我的教导分不开。

    父亲,让我再一次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