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却金亭

呆丁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呆丁文集最新章节!

      闲着无聊,喜欢独自漫无目的的到处闲逛,既是散步,也抱着寻宝的心思,总希望突然间会发现一个传说中的宝藏。

    这天信步从莞城光明路走过,本意是到东江边去欣赏江边的美景的,不料走着走着却无意中见到路边有一个亭子,原以为这只不过是路旁的一座普通的凉亭罢了。待到走近一看,却发现这座亭子并不普通,因为在亭侧立着一堵墙,而墙上赫然挂着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且标明保护范围“以教场街、光明路外缘民居滴水为界”字样。见到这些文字,我如获至宝,很想知道为何这么一座不起眼的亭子要隆而重之的挂牌去保护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近细看亭内的碑文,才得知此亭名为却金亭,却金亭立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以红砂岩为底座,青石为碑,高1、84米,宽1、02米,记载番禺县尹李恺来莞交叉检查外商时“不封舟,不抽盘,责令自报其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毋得骚扰。”外商筹集重金相赠,李恺推却不受。经上司批准,将款树坊挂匾,筑亭立碑。却金亭不仅表彰廉政,也记载我国对外贸易、友好交往的史实。

    由却金亭而想起了端州的掷砚亭。掷砚亭记载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的故事的。据说北宋庆历三年初,包拯要调离端州府,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送行,有不少人携带土特产前来送礼,均被包拯一一谢绝。但有一个绅士趁包公向百姓叩谢拜别之机闪到包公的书童面前说包大人的旧砚残破,他天天批文办案确实需要一只新的端砚,硬是把用黄布裹着的一方端砚塞给了书童。当包拯他们的船行到羚羊峡口时被包拯发现了那个黄布包,他打开一看,见是一块石润色鲜、刻工精美的端砚,他勃然大怒,说:“端砚是贡品,有千百砚石工的血和泪,怎么可以白白收受?”他用力将这块端砚掷向江心,决意不带走端州的一分一毫。后人为了纪念包公的廉洁,在端州建了一座掷砚亭。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我到肇庆旅游时才慕名买回一方端砚,并煞有介事的对朋友说:“看,这块端砚就是包公当年留下来的,现在被我在羚羊峡捡到了。”

    其实,踏着历史的足迹一路寻来,我们不难发现,民间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不少有关古代清官廉政爱民的故事的。假如在任的官员们分批到却金亭与掷砚亭去参观的话,会不会有人在阅读完碑文后惭愧得抬不起头来?

    国以民为本,希望每一位官员在位时都能够多一些想想老百姓,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为千百年后的子孙留下数不清的却金亭与掷砚亭,那老百姓就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