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看春

东方一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东方一水文集最新章节!

    在城里呆的时间太久,总有点“久在樊笼里”的感觉。这次“两千干部下农村,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机会难得,主动请缨下乡走走,看看春的样子,闻闻春的气息,寻找一些春的感受。

    镇里的干部很忙。我们几个人没有惊动他们,在集市上随便找了一辆三轮车便匆匆地往村里走。村路很难走,过了通乡路,车子便牯牛似的穿行在密密麻麻的油茶和松树混交林里。路,完全是小三轮或小四轮压出来的。泥浆打在油茶的干上,斑斑点点;油茶叶有的被刮掉了,剩下光光的树枝儿,还不时地拍打三轮车的洋铁皮。司机说:“通往村里的路正在修水泥路,临时开辟了这条小路,四十分钟就可以到达。”他还告诉我们,这条路他们已经走了一个冬天,估计春天结束后,就可以不再走了。

    到村支书家已经是十一点了。村支书姓李,他给每人倒了一杯白开水后,就坐下来向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并不断地向我们诉苦。

    他说,村里还有几大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是村里有个孤儿,今年10岁,在中心小学读书。去年12月镇里说他没有去年检,取消了她的孤儿补贴。二是有一口古井,从记事的时候起就是村子里人挑水饮用之井,养育了方圆两三里路的人们,让村子里的人生活得有滋有味。可是最近,水虽然还是那么清澈,却变成了滚烫的热水了。取样送到县环保部门,环保部门说县里没有检测设备,要送省里。现在老百姓很担心水是否有毒。因为这里有一个自然村老百姓贪图眼前利益,把地租给别人办冶炼厂,仅3年时间,就有七八个年青人得癌症走了。三是去年大干交通,村里申报修建水泥村道计划得到镇里批准,组织群众每人集资500块,有的群众还捐了1000多块,已经修通了绝大部分水泥路。可是交通局检查验收时,一名副局长说没有列入计划,国家补贴的那部分资金到不了位。包工头停工走人,路成了半拉子工程。四是水泥村道下面有一座桥,是利用过去的老桥,近年来发洪水,桥基已被掏空,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过不了多久,桥就会垮塌,到时候重新修桥,开支就更大了。

    我们下乡的目的就是“排忧解难”既然困难如此之多,自然坐不住了,只得让支书领着去看看。

    来到孤儿家,铁将军把门。从破旧的门窗往里看,堂屋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张长条形的黑色桌子,斜放在吊着的碗柜下面。支书说,孤儿有个74岁的老爷爷,可能到田里犁田去了。孤儿是老人的儿子捡回来带养的,后来儿子外出倒插门,就只剩下老人和孤儿相依为命。老人靠种田为生,可是年纪越来越大,加上体弱多病,已经没有能力抚养孤儿了。几次找镇民政所,民政所说取消就取消算了,谁叫他不来年检!

    接着我们去看那口井。井确实是口好井。用条石围成上下两口小井,上面那口饮用,下面那口洗衣洗菜。井沿上的石头已经磨得油光发亮。水面上冒着白烟,像山里的雾岚,伸手去试,确实有点烫手。汲水的女人告诉我们,前面不远的地方最近办起了冶炼厂,是某某领导亲戚办的,正在生产。你看浓烟正在涂抹蔚蓝的天空呢。

    李支书说,时候不早了,我们去吃饭吧。

    我们来到村会计家。村会计和村支书一样,家里的房子都不是这里最好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物,有些陈旧,但很干净,给人很整洁的感觉。会计的子女都在外面,儿子在广州地铁公司,女儿在湛江一个研究所。农家饭很简单,鸡鸭鱼肉莴笋叶,外加浓浓的红薯酒。酒过两巡,村支书的弟弟来了。他是在部队干了5年回到地方来的老兵,与他一同当兵的大都成了县里的干部。他回到村里后,游手好闲,成了“吃油炒饭的”他一进来就牢骚满腹,说自己是退了党的共产党员,不与我们同桌吃饭。但我们兄弟相称、好言相交,三杯酒下肚,牢骚也没有了,还说共产党看在他是三级伤残军人的份上,每月还给他发了生活费。

    辞别支书和会计,我们踏上了步行回镇的路。但是,我们放不下那孤儿,再次来到孤儿的家里。老人已经回家,正准备吃饭,见我们走进门来,便起身迎接我们。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忙让坐,可是哪里有什么座位呀!黑色条桌上一碗白米饭,几片莴笋叶,旁边放着大半碗“黑稀饭”据说是炒菜用的油。老人还没有我们肩膀高,大概是生活压矮了他的身材。他用仰视的目光看我们。我们递给他200块钱。老人接过去后,流下了眼泪,千谢万谢地把我们送到大门口。

    大门外是一口山塘,塘水积了大半塘。一个老农脱光了衣服,只穿了一条裤衩,在斜斜的塘基上,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在寻找什么。我们走近,问老农这么冷的天下塘干嘛。老农说,春雨快要来了,涵洞没有塞好,想找个砖,弄点泥巴把它塞好。春雨贵如油啊!

    塘的下面是草籽田。紫云英开花了,蓬蓬勃勃,成了花的海洋,弥漫着春的田野。有老农驾着铁牛在田野里奔跑,好像在追赶着春天。听支书说过,这里的老百姓特别勤快,春耕比别的地方起码早一个星期。

    春雨“滴嗒滴嗒”地下起来了。好久没有淋过春雨了。大家都没有“弯道超车”回避这春雨,相反像海燕一样,张开双臂迎接雨的到来,希望雨来得再大一些、再猛烈一些。我们平日里头昏脑脹,这雨从头下到脚,不冷,也不暖,淡淡的凉,淡淡的爽,下到哪里舒服到哪里。它落在头上,沾在身上,很快就被心里的热气蒸发了。我们来到了一座园子边,被一片洁白惊呆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里再现了。他用梨花比喻下雪,这里却实实在在开满了梨花,洁白无瑕,圣洁无比。一位农妇走过来,以为我们在避雨,邀我们到家里坐坐,说找个车把我们送回镇。她不容我们同意就趿着一双拖鞋“踢踏踢踏”找车去了。不久回来很失望地告诉我们,村里的摩托车司机到镇里还没有回来。他不死心又去找另外一个人的电话,抄回号码后,用我们的电话与别人通上了电话:“有几个干部下乡,淋了雨,你把它们送回去吧!什么?你到市里了。那你另外叫个人把他们送回去。”

    她把机子还给我们,让我们在她家里坐一会儿,说保证在天黑前把我们安全送到镇里。

    等来的是一辆崭新微型车。车主刚从广东打工回来,听说农民购农机有补贴,便花了4万多块钱,买了这台车,还不知道到哪里去领补贴。他很热情地告诉我们电话号码,说下次来,有困难就打电话。

    回到家里,我想,虽然没有很好地欣赏自然界的春天,但我看到了人们心灵的春天。因此,我一口气写了三首七绝:“久在山城不见君,两千干部下农村。江南处处染新绿,打起铁牛去赶春”;“塘坝耄耋状如娃,提条裤衩笑哈哈。三春小雨茶油贵,漏洞封实别出差”;“小院梨花送客人,途经松树绿茶林。上天无序来春雨,冒雨挨家找四轮”

    不写了,明天还要去完成村支书交给的任务,要去找交通、民政、环保部门。但愿是一个明媚的春天!